上一集讲到,也有不少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爆炸,竞争更加激烈,压力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师生家长也在承受这么大的学习压力吗?
在芬兰,学校不会通过公布成绩给学生施加压力。然而,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公布了一份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报告,在2003年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中,芬兰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名列前茅。
在考察阅读能力的项目中,芬兰15岁的中学生最为突出。芬兰并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多的国家之一。
芬兰中学生如果觉得老师上的课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学生可以离开教室,去图书馆和电脑室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老师组织学生们去博物馆、展览馆、企业、农庄等场所,上社会实践课也非常普遍。
这些成绩,这种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呢?
首先应该确认: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更需要重视的并不是知识爆炸,而是知识换代,这意味着有许多知识你已经不需要学了,另一方面,有许多新知识则需要及时吸收。信息时代产生的新知识,也是任何人都无法靠脑袋装下的了,明白了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那就没有必要在学习中拼知识的多寡。
那么,什么是重点?重点并不是老师划定和特别强调的那些题目,真正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保证学生去获取知识的自主性。
所以芬兰学生可以在上课时离开课堂去图书馆。如果有很多学生离开课堂去图书馆,那就是这个老师有问题了。
无论新西兰还是芬兰的教育发展,都体现着计算机时代的鲜明特征。他们并不是发生变化的源头,源头仍然是在微电子产业革命的发祥地美国。
1983年美国发表《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985年就启动了《2061计划》。
以“2061”命名这项计划,因哈雷彗星每76年临近地球一次,1985年是哈雷彗星回归年,下次回归就是2061年。这项计划涵盖——当哈雷彗星下次回归时,美国的科学技术将达到怎样的先进水平?那么从现在开始,需要怎样的教育才能确保美国的先进。
2061计划尚在研究中,1986年美国政府发布《为21世纪培养教师》,这反映了,新教育缺乏师资资源的问题被首先提出来。
接着,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动员了万名各领域的学者,参与研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项研究历时数年,耗资甚巨。确认了: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不是使学生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能力。
这期间,美国开始了在计算机时代的教育转型。
这期间,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在切中教育之弊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人的聪明才智还有很大的可开发空间。
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和逻辑这两种智能,并主要在这个较窄的通道里培养和取舍学生,因而人的多样化的智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有人甚至认为,读书所得到的智能,对于成功人生的支持率只有15%,而其他因素对成功人生的支持率多达85%。
考察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的成功经历,主要不是得益于读书所得到的智能,而是得益于关注社会发展,并将基本的知识和走向社会的多种能力相结合。那么,在教学中引进社会实践活动就非常重要。进入90年代,美国教育更加强调:“Hands on!”即:“动手!”
读书本来是动脑(Minds on)的,强调“动手”,即强调实践。用中国民间的话说,就是别读死书,读成书呆子就会百无一用。
中国在“文革”后,国家和亿万师生、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是空前的,数不清的爷爷奶奶也在灯下盯着小孙子读书。无论城市和乡村,无论考上和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几乎每个家庭的文化程度都达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高度。整个社会的文化科技层次,显著提高。
自从恢复高考,我国教育界也一直在探索改革,包括高考怎么考,比如1977年恢复的高考没考外语,随后的考试每年都有变化。究竟应该怎样选拔学生,怎样考才更好呢?
北京《中关村》杂志2003年6月号刊登《中国高考25年》,其中讲到:“1982年,教育部学生司派高级代表团访问ETS,并就在中国举办托福考试与ETS签订协议。从此,一种过去闻所未闻的考试以及与它伴随的理论、技术、方法传进了中国。其中最为重要的观念就是‘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考试是工业化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的特征。
我国引进此种考试的第二年,1983年,美国根据本国工业化教育存在的大量问题,就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展开了对标准化考试的全面反思,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我国于1982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经验”后,1985年在广东开始标准化考试实验。第二年,山东、广西、辽宁参加进来,此后参加实验的省市迅速增多。1989年,国家教委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大一统的考试招生制度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走。
这一时期,计算机的发展和大洋彼岸的教育转型,继续发生重大变化。
1993年,个人电脑全球销量达到4000万台,超过了汽车。克林顿政府于这年推出“网络新政”,互联网得到飞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这使美国的教育转型越发势在必行,成为关乎全民族持续发展的最紧迫的大事。
也在1993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提出“为所有美国人提供科学教育”的综合教育计划。美国劳工部发表《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
1994年,美国通过《2000年教育目标法》。改革高校质量评估体系。形成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至此,美国教育逐渐汇聚到这样一些关键性认识上:最有效的学习应该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强调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必须加以认识的整体。重要的不是获得某个回答正确的答案,而是去经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探究”的过程,由此获得良好的素养和能力。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福特公司在底特律制造每天几千辆的汽车,20世纪的美国被认为如同“安在轮子上的国家”。这反映的是美国在工业时代的发展速度。
1996年,美国中小学全部配备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教学设施。这可以看作,美国在计算机时代的教育转型,无论在软件和硬件设施上,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标志性成果。同年,美国未来与教育全国委员会还发表《什么是最重要的:为美国未来而教育》。
在欧洲,英国迅速做出反应。
1987年发表《应对新的挑战》高等教育白皮书,接着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英国发出“复兴大不列颠”的呼声。
1991年英国发起“课余俱乐部运动”,引入社会实践活动。1992年在小学开设“设计构想”课,引入“探究”。1994年,组建师资培训署,培训新型教师。
英国教育与科学部改为教育与就业部,目标是,把典型的英国精英教育向适合社会百业需要的教育转型。
英国还成立全国家长教育协会。为“复兴大不列颠”而走向教育转型,英国汇聚了全民族方方面面的力量。
亚洲,日本在牢固的工业化教育基础上也发生了教育转型。
日本是个等级观念十分牢固的社会。在企业中,下级对上级唯命是从,在培训职员忠心耿耿、工作效率很高方面,可以说世无其匹,但也埋伏着限制发展的障碍。这种现状的文化背景里有日本武士道的传统遗存。这种传统与工业化时期“我传授你接受”的教育模式结合,严格“同口径、同规格、标准化”,如同生产产品那样“生产”学生,在日本表现得最为典型。这使日本深深沉浸在工业化教育模式中,要走出传统模式,相当不容易。
日本到1996年,教育审议会发表《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发展方向》,严峻指出,必须彻底改变缺乏主见、缺乏创造性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获取和综合知识的能力,日本称之为“生存能力”。在“生存能力”一说中,日本强调的“危机感”,有如它在明治维新时期面对西方列强体验到的危机感。任何一个民族,当它把“危机感”注入国民意识,尤其是注入青少年意识,就在蕴蓄着新一轮的发奋图强。
韩国也是个应试教育制度相当森严的国家。在这次教育转型中,韩国社会喊出了“废除考试地狱”。1992年制定初级、中级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试行方案,1994年试行大学综合评价制。1996年取消了大学入学考试。1999年废除了长达20年的禁止对中小学生进行校外辅导的禁令,因为综合实践课就需要与校外广泛联系,才能打开多渠道学习的广阔天地。
与我们一样古老的印度,早于1985年开展学校计算机扫盲,并开展“大篷车下乡扫盲”工作,此举对印度如今成为世界计算机软件大国意义不凡。
中国的浙江省在1986年后开始筹划课程改革,得到当时国家教委的支持,并于1988年进入操作阶段,1991年投入实验,1993年课程改革在全省基础教育领域首先挺进。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问配音工作去哪里接单 28个回答
-
问文案配音在哪里接单 30个回答
-
问手机配音接单哪里接 32个回答
-
问配音剪辑去哪里接单 31个回答
-
问配音在哪里接单新手 32个回答
-
问配音平台在哪里接单 28个回答